《书法创作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102012
学 时:40
学 分:2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面向对象:书法学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Calligraphy Creation(2)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以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实施学科化的训练步骤,引导学生廓清书法创作思想,树立行草创作观念,明确临摹与创作关系。通过临摹到创作的转换练习和书法幅式训练,使学生快速掌握行草创作规律及基本规范。
目的:提高学生对行草书用笔、结构的认识,发现、提炼自身的表现能力,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创作力的培养,掌握创作教学的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1.行草创作观念准备
明确书法创作基本立场,要求区别一般的文字书写与创作书写的差异。视觉的、审美的、清晰的艺术表现为书法创作的唯一目的。
2.临摹与创作的关系
两种基本的书法临摹方法:①视觉美为目的的空间构成训练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形式的方法:②以主体心理节律同步为目的的时间体验训练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形式的方法。要求通过两种临摹方法对古代行书杰作训练,明晰临摹与创作的深层联系。
3. 技法的解析与创作意识的培养
比较古今“技法”的内涵及目的,认识技法表现与创作的互动作用,提炼书法形式构成原理并能熟练运用,明确技法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4. 书法幅式训练
针对书法条幅、中堂、扇面等幅式进行创作 ,包括行草创作训练的各种类型与方法。要求能掌握不同书法幅式对形式的特殊要求。
5. 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通过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涵的比较分析,认识线条情调与形式内涵和文字内涵的统一。
6. 形式风格与视觉美的把握
由书体的认识进入到形式规律的分析,由视觉的把握进入到对文化的关照,要求学生能在一种宏观的、动态的立足点上把握“风格”的成因和规律。
课程难点:书法构成原理的具体运用
课程重点:书家心理节律下的独特创作形式的体察与把握。
总体要求:梳理行书史,分析用笔与工具的关系,熟悉各类工具所产生的笔墨效果;熟悉所临范本构成形式和动力形式,意临和创作数件作品;注重多元评价。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遵照科学性、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安排上分为书法创作过度训练和创作阶段两阶段练习。前一阶段主要进行临摹的主场转换联系,从临摹的单纯模仿转向内模仿和内模仿的外化,是书法构成原理的具体运用。后一阶段主要针对书法幅式进行创作教学训练,包括创作训练的各种类型与方法。
2.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行草创作与楷书创作、行草创作与行草临摹的学习之间的承接、过度和协调,教学注重直观性,灵活采取启发式教学,注重想象力培养和艺术个性才能的培养。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 培养学生对表现形式的整体认识
2. 培养学生对技法结构的整体认识
3.培养学生对创作过程程序化的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应变能力
五、学时分配
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 8学时,实践32 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
理论学时 |
实验学时 |
合计 |
创作观念,创作与临摹关系 |
2 |
6 |
8 |
技法解析与创作意识培养 |
2 |
10 |
12 |
书法幅式训练 |
2 |
12 |
14 |
形式与内涵,形式风格与视觉美 |
2 |
4 |
6 |
合计 |
8 |
32 |
40 |
六、与各课程的联系
与“行草”、“心理学”、“书法构成”、等课程相关联,这些课程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及补充。
七、考核方式
期末专业技能测试。期末总成绩=平时作业×10%+学习规范×10%+平时考核×30%+期末考试×50%。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1.《绘画构图学》. 常锐伦著. 人美术出版社. 2008年出版
2.《大学书法创作教程》.陈振濂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
参考书:1.《书法技法新论》 沃兴华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出版
2.《中国书法167个练习》 邱振中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出版
3.《书法》 邱振中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9年出版
4.《心性流淌》 汪永江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年出版
执笔人:刘小华 审核人:刘小华 教学院长 :刘小华 院长:邱振中